close

「我們用的課本,是民國70幾年國立編譯館的版本,因為一直複印,所以你們的是彩色的、我們的是黑白的。」來自緬甸腊戌的麗姝一派輕鬆的說。

麗姝是腊戌地區佛經學校畢業的學生,佛經學校則是當地50多個華語學校的其中一個。當地另外還有由羅星漢支持的果文文教會,以及其他藉由宗教名義包裝而起的華語學校。

華與學校畢業後,麗姝留在學校擔任幼教教師,兩年後藉著台灣僑委會海外聯招,來到台灣念大學。除了拚第一名拿獎學金,將獎金寄回家給家人外,還得打工維持自身的生活費。20出頭的年紀,卻有同年齡少見的堅毅。

1997年僑委會委託屏東師範學院辦理師資培訓班,隔年也在腊戌舉辦華文師資研習營,不過後來台灣政府對於緬甸華語教育的投注日漸減少,當地華校也只能在有限資源下苦撐待變。2010年開始,僑委會再度舉辦短期師資培訓班,只是短期的師資培訓能否為當地長久以來乾渴的教育資源注入活水,又或者只是另一筆心血來潮,令人擔心。

前往緬甸華語學校參訪,才發現當地華校近年得到不少中國方面的資源,不論在教材上,或者是教具補助,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和漢學辦公室都相當願意砸錢,漢辦甚至派駐兩位華語學校的老師到緬甸去協助使用中國教材。

中國對海外華人社區招手,只要是透過與民間組織合作,當我問到當地華校這麼快就倒戈,難道在情感面上沒有掙扎?這樣天真的問題,惹的同行的記者訕笑,對方說,僑辦和漢辦的經費不需要被審核,報多少就給多少,透過這些資助海外的活動,從中不知道可以撈多少油水。

協助漢辦與僑辦輸送教具及教材的民間企業和組織,更可以藉此打通與華人社區的關係,未來在做生意上面得到一些便利。而另一方面,華語學校的高層本身也是一些商人,加上緬北地區與中國方面接觸越來越頻繁,有了人脈,做事相對比較方便些。再從實際面向來看,學生學會簡體,要去中國唸書或工作也容易些。

「但這些學校的確是資源缺乏的,因此我們藉著報導,讓更多人關心這些地區,學生和老師都能受惠。」

聽完這些,我沉默了。

我們總是相信單純的善念或正義,可以改變世界,但實際上一件善行的背後,不一定全然是以慈善為最大考量,或許還有許多實際利益計算。而面對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我們究竟應該全盤托出,或者是選擇性的以對最需要幫助的人提供作大協助為考量來評量書寫的內容?

我知道在台灣,某些獨立媒體的人絕對是把所有細節與疑點剖析清楚,因為真相不一定美好,但如何在「Ugly Truth」底下做最實際的思考,而非蒙昧在粉紅色的甜美幻想下,僅看著自己願意相信的單純正義,才是一個記者該做的事。而他們也絕對會堅持,不討好任何一方的寫下事實。但所有的是細節,對於當事人又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卻不是我們可以預料的,而怎樣拿捏這中間的平衡,成了一門學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ar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