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公平貿易是一種有組織的國際性社會運動,它提倡一種關於全球勞工、社會政策和環保的公平性標準。這個運動特別關注那些來自開發中國家,外銷到已開發國家的產品。這樣講有點抽象,簡單的說,一個住在非洲的工人一天領到的薪水可能只是他維持生命的最低限度,但是他生產的產品經過非洲的都市中盤商,再經過外國的大盤商,最後坐船橫越半個地球之後,在歐洲某個工廠裡,它的外包裝貼上了某個名牌的貼紙,突然它的價格翻轉幾十倍。但是這中間的利潤幾乎全部都讓跨國性的企業佔據,而那個非洲工人並不知道這件事。為了讓這個非洲的工人能夠賺到不只讓他活著,而且是讓他活的健康像個人的工錢,公平貿易組織介入並希望能夠提升他們在全球貿易體系下的邊緣地位。



如果有看過No Logo》這本書就會對第三世界的勞工處境有更深刻的認識,它詳細的介紹了夾帶著超強行銷能力和塑造流行文化權力的跨國公司,如何一方面建構一個「生活」的圖像;一方面踐踏了開發中國家的生活,全球化帶來世界零距離的便利,也帶來剝削零時差的問題。


公平貿易也是在這波反全球化浪潮中出現的對於全球貿易的再思考。現行的市場價格並不能反映真實成本,對於開發中國家而言根本是一個市場失靈的狀態,對開發中國家而言,他們無法享受到價格上漲時的相對獲利,卻需要負擔價格下滑時帶來的損失,並且成為自由貿易底下最廉價的商品。


全球化造成跨國集團的出現,他們不斷轉換設立生產工廠的地點,以壓低薪資來獲得較高利潤。對於開發中國家而言,他們歡迎外資介入,因為那可以提升就業育和都市化,但是這些設立在開發中國家的工廠往往也是環境汙染最嚴重的,當地為了經濟犧牲了環境,換來的卻是資本主義這個吞不下卻也吐不掉,卡在喉頭的一塊刺。


公平貿易能做的是介入當中並增加對話,企圖引導企業在獲利的同時也關注社會責任,另一方面讓消費行動便的有意義。並且讓邊緣者的聲音能夠被聽見,逐漸累積世人對開發中國家被剝削情形的關注。雖然有公平貿易組織積極介入,但它引來的批評也不少,有些經濟學家認為這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補助;某些左派則認為他們的做法不夠基進,速度太慢。但是當星巴克開始販售公平貿易的咖啡時,也許我們該回頭想想,這是不是另一場嘉年華會?公平貿易的標籤成了生活風格的一種展現。就像八大工業國組織(G8)伴隨出現的live 8,它吸引世界的目光,參加這個活動不只是因為熱愛搖滾樂更是因為對世界的關心,但這份熱情如何在演唱會結束後延續?


當然這是一個悲觀的想法,尤其對於那些致力於活動當中的人,我們都應該給予深深的敬意,因為當我自己坐在書桌前打字的時候,真正在揮汗行動的是他們。


目前台灣也有類似公平貿易的行動。比較不同的是,台灣的志工希望讓所謂的公平貿易是由開發中國家主導,而不是以西方的觀點介入。這個行動不只是對開發中國家農民的關懷,它還結合的雨林保育的計畫,企圖將經由公平貿易所得的獲利全部投入雨林保育當中。所有的規劃、經費使用的分配皆透明化,讓消費者了解這些利潤的流向。


另外對於產品的價格也是經由學者、社運人士和消費者共同決定,將「創造利潤背後所需負有的社會、地球責任」的想法置為前提,身先士卒成立一套經營方式。希望藉由獨立消費者的認同凝結成一個集體利他的活動。這是一個透過公平貿易將「第三世界農民關懷」和「雨林保育」連結起來的發想。


他們的工作團隊位於印尼的蘇門達臘,那邊生產極負盛名的「曼特寧」咖啡。他們的產品名稱是「雨林咖啡」。第一批來到台灣的豆子2700公斤。有300公斤儲放在台北雪可屋咖啡店,並已開始烘焙,提供「雨林 咖啡」一個銷售管道。因為雨林咖啡沒有固定通路,因此目前只有少數預購者支持。如果你身邊有愛喝咖啡並且備有沖泡器具的親友,下次路過雪可屋前,希望你能進去問問,今天是否有「雨林咖啡」的豆子,用一包咖啡豆讓他們的計畫能夠有足夠的經費。


 


關於公平貿易: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C%E5%B9%B3%E8%B2%BF%E6%98%93



關於雨林咖啡:



http://www.dfun.com.tw/?p=7412



http://www.hopemarket.com.tw/?p=415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ar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